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产业协同 共谋生态 加速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10-17 02:31:32    浏览:

[返回]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产业协同 共谋生态 加速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2021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11.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6.4%;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重达33.8%这是昨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的一组数据。

  着力构建“两轴”、打造“三带”,共建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构建成都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高质量创新共同体和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刚刚闭幕的省、市党代会,给成都都市圈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

  令人惊喜的数据,省、市党代会给予的新期待,催生着成都都市圈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

  宝成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坐落在旁,两港仅相隔40公里。

  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为了对接成都国际铁路港,助力更多的“德阳造”“四川造”走向世界,2018年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四川三大铁路货场之一的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镇站投入使用,现已具备每年510万吨的货运能力。

  货车、集卡滚滚驶过,新的货源在德阳集结,班列从黄许镇站始发,与成都国际铁路港联动,南下广西钦州港,进而出海通达全球。2020年11月13日,“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成都钦州港)实现常态化开行发车。

  两座港口的联动,正是成德共建“成德临港产业协作带”的支点。一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一核,一个是中国“重装之都”,产业跨地分工已初见成效。

  不只是成德,成都都市圈内都在持续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奔着降低要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跻身价值链最高端的目标而去。

  据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德眉资编制“制造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推动四市高技术融合产业同城化发展。同时,为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各地还邀请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发起成立智能汽车、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生态圈联盟,以联盟服务产业,构建强有力的产业生态圈。

  都市圈不是几个城市简单做加法,而是融合发展的乘法。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协同分工,是更具实质性的融合,体现着都市圈的发展水平。

  眉山引进了鲁徽制药,投资方是来自成都的四川诺唯德制药有限公司,企业在眉山投资6亿元,建设肿瘤新药及仿制药生产基地;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也在眉山投建了两期生产基地

  基于眉山“西部药谷”的产业基础,以及过去几年成眉两地在医药健康领域合作的沉淀,日前,成都市武侯区与眉山市东坡区正式缔结为友好区,双方提出在行政审批、商务博览、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成眉同城化发展。

  从产业生态圈构建的角度来看,“友好区”缔结得十分精准。位于成都武侯区的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拥有生物医药方面的科研、金融、人才等优势,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正在形成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物流及配套等全过程服务。“我们希望形成研发在成都、生产在眉山的分工格局。”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彭环洲介绍,自与成都武侯区开展合作以来,双方已经多次座谈,推进共同招商等工作。

  企业“两地栖息”,便是地区之间产业集群走向协同分工的最好佐证。据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都市圈发展鼓励重点企业跨区域布局产能和拓展市场,推动四市企业间开展协作配套。

  5月31日下午,省委王晓晖率刚刚当选的省委班子赴成都专题调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强调,要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一盘棋”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化”推进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平台协同、政策协同,“一条心”抓好高水平合作。

  成都都市圈担负着打造中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者的历史使命,未来五年,要立足于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发展目标,积极加强创新协作,为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抢占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协同搭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围绕成都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部署,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先进材料、工业互联网和关键核心中间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谋划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创新中心建设并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统筹推动成都科学城与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一核四区”协同发展,联动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按照“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鼓励都市圈有实力的企业依据自身技术优势和需求建立研发中心并积极争创省级(或“圈”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提升创新资源要素聚集能力。围绕打造核心技术裂变能力,遴选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孵化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加强与省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合作,吸引国内优秀科技人才以全职或兼职身份来蓉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组建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产业联盟。

  健全科技支撑服务体制机制。推动都市圈内先进技术从展示到评估、交易、转化的市场互联互通,建立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共建国家重要的枢纽型技术交易中心。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创新券等新模式,深化放宽专利代理机构股东条件限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等领域改革。协同开展“双创升级行动”,在四市布局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共建共享“科创通”等科创服务平台,支持在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德眉资三市延伸服务。打造都市圈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记者 李柯雨 陈仕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