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br——全国政协十四届会第四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摘登(六)党的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坚定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总提出的“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以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悖的旧观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发展依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需要探索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简称“EOD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将生态引领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融合生态环境治理和开发性建设的创新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整体上可以实现项目收支平衡,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虽然EOD模式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试点示范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EOD模式目前仍以试点示范为主,应用规模较小、实施范围较窄;亟须建立成熟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支持力度不足;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建议: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不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放松生态环境保护;应深化改革创新,综合应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组合,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总结EOD模式试点示范经验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推进EOD项目的谋划与实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应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基础研究、强化部门协同,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EOD经验模式和样本案例,并探索差异化路径,拓宽实施区域、拓展应用领域,在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适宜领域加大推广力度。
按照EOD项目特点,综合考虑政府、平台公司、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控能力、项目回报机制和市场风险变化等因素,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开发建设上,在设计规划阶段量化各项建设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规划理念与工程设计实施融会贯通;项目管理上,地方政府要监管项目开发全过程。
支持地方政府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发展生态环境关联度高、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推动建立产业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良性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充分融合;鼓励符合政策的EOD项目更多采用债券融资模式,融合金融、财政、税收政策,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提高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的积极性。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而航空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航空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不过必须与保障航空业发展一并考虑。对此,未来应通过航线整合、航空科技创新、优化航运设施,助力航空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有机整合大湾区航线,降低飞行碳排放。第一,整合航线的目标在于通过整合高度重叠的航运路线,减少飞行与升降次数,达到减低碳排放的效果。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善用区内航空资源,最大化区内航运效益。为有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各个机场的优势,建议在统一协调下,香港与各市持续发展“多式联运网络”,让大湾区航空乘客和空运货物无缝接轨香港国际机场,并透过香港的国际航空网络连接海外。除了鼓励内地同胞通过香港的国际航空网络连接海外之外,“多式联运网络”的适用范围亦应扩展到香港及海外旅客和进口货物,以便利港人、海外旅客和货物从香港经过陆路连接大湾区机场,转飞内陆航点。第二,考虑到并非所有大湾区城市都毗邻香港,上述安排未必适合所有大湾区城市。建议香港国际机场设立“一地两检”,让乘客在香港国际机场完成香港和内地通关程序,无须在内地办理通关程序,便能透过香港连接海外或从海外连接内地,实现“空对空”直通客运服务。
航空科技创新,“有机”发展航运设施。首先,建议投入研发能源效益更高的飞机发动机,降低碳排放。参考航天科技合作模式,由国家批出项目,让香港的大学研发团队参与,共同开发能够降低燃料使用、排放和噪声的新型飞机发动机技术。同时,国家可参考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采用的飞机发动机排放标准和测试程序,让航空业履行其符合国际标准的环境保护的义务。其次,促进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普及化也能降低碳排放。政府可以双管齐下,从供应和需求入手,提高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成本与价格。供应方面,政府可为燃料生产商提供政策支持和诱因,包括投资研发可持续航空燃料税收减免和补贴等。需求方面,政府可制定航空公司飞行的碳排放要求,并鼓励航空公司承诺购买和使用一定水平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第三,航运相关设施,例如机场和通信设备等,亦会排放温室气体。从机场设计和运营角度看,机场可以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废物处理、节水和生态等方面实施最佳绿色实践。监管部门应对机场制定碳排放指标。同时应赋予监管部门执法权力,对不遵守法规的机场采取行动。
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低碳环保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其中,氢能具有绿色低碳、高效、可储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优势,因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庞大,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但从目前氢能产业发展来看,依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政策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产业链条协同困难;装备制造能力欠缺、成本偏高;有的产业布局高度同质,有的氢能企业成本高、规模不足,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氢能产业潜能的发挥。为此,建议:
统筹促进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由国家有关部门统领氢能产业合理布局,加强薄弱环节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加氢站项目的审批程序;鼓励地方制定对掺氢管道和使用环节按城镇燃气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园区外纯氢输送管网建设管理办法与技术标准;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氢能。
培育企业盈利空间。加强以加氢站为重点的氢能基础设施规划,推广“氢进万家”示范项目的“氢能高速”沿线加氢站建设,规划改建“油气氢电”综合加能服务站点;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副产氢提纯、液氢、可再生能源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不同类型的制氢基地;将纯氢管网、燃气掺氢管网列入能源基础设施,规划高压气态、液态、固态等储运方式的应用,形成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氢气供给网络。
巩固拓展应用领域。对目前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的示范应用,建议递增推广车辆,并分车型给予购置补贴;制定加氢站建设、运营补助办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制定鼓励政策,优化区域布局,增加以工业园区、社区为应用场景的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微电网应用等示范项目落地。
创新绿氢产用融合发展。鼓励大规模绿氢制取,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绿氢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对绿电制氢,特别是作为新能源储能项目,免收基本容量费。探索培育绿氢开发应用新模式,培育“光伏风电+氢储能+消费应用”一体化的能源融合应用新模式。
辅助器具(以下简称辅具)与老年人、残疾人、伤残病人有着密切关系,是帮助他们补偿缺失功能、减轻或消除障碍、安全便利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辅具租借、回收等共享服务,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实践,也能有效提高辅具使用效能、降低使用成本。
目前辅具租赁与循环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顶层设计不完善,辅具租赁缺乏资金支持;租赁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缺乏服务标准规范;辅具服务专业人才缺乏;民众对辅具认知不高安博体育。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与消费保障。围绕不同服务群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支付保障体系。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保障辅具租赁配套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辅具生产、租赁、配置、洗消等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在消费保障方面,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整合项目资源,构建完善的辅具福利补贴制度。租赁辅具费用可按一定比例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协调金融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研发支持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的金融产品。
广泛培育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养开展社区租赁服务的各类相关企业。支持各类辅具生产销售企业开展社区租赁服务,探索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民政、残联下属辅具机构应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健全租赁服务标准。严格规范辅具租赁、借用和回收服务流程,加强行业监管。对服务机构要加强监管,严格各环节服务质量,特别要严控产品回收后的清洁消毒。建立供应商动态准入、准出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安博体育。科学设置租赁产品目录,明确普惠基本型和机构改善型辅具租赁范围,结合市场实际需求不断完善目录内容。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将辅具相关课程纳入相关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建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培训,开展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国家职业培训与鉴定工作。搭建辅助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开展宣传推广。通过媒体报道、互联网信息平台、印发宣传册、社区公益讲座、拍摄公益宣传片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的宣传和咨询。举办辅具进社区公益活动。
搭建线上辅具服务平台,用好系统数据。运用互联网安博体育、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开展“互联网+”辅具服务。同时,在平台上建立辅具租赁、回收等功能模块,优化已有流程,利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帮助政府了解辅具租赁开展情况,并帮助相关企业了解市场需求、用户习惯。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降碳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低效高碳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激发经济增长绿色动能,从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上,我们认为需要从协同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大众参与等多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系统转型,一步步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体建议:
创新能源环境气候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合力。政府要引导各行各业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正确处理发展与减排、发展与安全、控碳与控能的关系。加强能源、环境、气候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鼓励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效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形成低碳节能生产方式。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提高城乡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能源供给侧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开发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重构绿色低碳供热保障体系。
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强化“双碳”支撑保障。积极发展绿色、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创新信贷投放、专业化担保等特色金融服务,构建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创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碳排放全生命周期溯源的配额有偿分配机制。探索碳普惠助力低碳新路径。结合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和完善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发展碳减排方法学,提高碳计量水平,打通不同减排场景的数据信息。探索建立城市一级的碳账户体系,推动区域间个人碳减排量数据的互通与互认。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引导形成全民共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和社区绿色低碳节能教育,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推进快递包装“瘦身”、外卖“减塑”,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加大绿色低碳消费激励力度,政府采购向绿色低碳产品倾斜,推广绿色消费积分制度,通过补贴、贴息、奖励等多类型政策支持,促进绿色节能消费。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但调研发现,目前推进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强化低碳理念上,品质生现不足;在培育生活方式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开展碳普惠行动上,数字应用普及不足。为此,建议:
以“品质低碳”为核心,打造绿色生活金名片。丰富低碳生活内涵,在国家层面提出“高品质+低碳”生活的具体定义,从高品质与绿色低碳合力的角度开展示范探索,推进“品质生活”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构建高品质低碳生活范式,通过数字技术等先进生产力发展,恰到好处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以数字定务推进绿色与智能、以智能空调系统兼顾节能与舒适、以“中央厨房”模式满足低碳与便捷等。
以民生品牌为引领,推动公共服务“适绿化”。落实绿色低碳民生项目,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把绿色低碳纳入民生实事整体布局;探索建立适合高品质低碳生活的公共服务体系。规范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完善对生活品的绿色认证,对目前并行使用的绿色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绿色建材认证体系进行整合优化,规范认证流程,统一技术尺度;加快制定体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性能的制造标准,推动绿色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建立差异化管理制度,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进行适当的财税激励或碳交易补偿。展示绿色生活“未来空间”,结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对社区新建项目提出碳中和能力约束性指标,对旧改项目提出绿色产品应用目标,推动零碳化与品质化深度融合。
以家庭账户为特色,提升品牌应用普及度。优化应用主体,紧扣生活单元的数据特征,将家庭作为碳普惠应用的特色单位;在家庭账户下记录家庭成员间碳转移的特征和方式,为下一步推进个人碳交易积累数据和经验。健全数据构成,探索制定家庭低碳方法学,在家庭碳账户设立能源和非能源活动账户,能源活动账户与“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账户关联,非能源活动账户通过碳标签的推广,直接获取生活消费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丰富应用场景,通过家庭碳账户数据监测,提供家庭降碳诊断服务;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绿色消费、低碳出行、资源回收等绿色行为,量化为家庭碳积分;深挖碳积分回馈能力,激发低碳消费活力。